




农村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|
来源:黎先生 发布时间:2015-11-06 11:47:21 |
农村生活污水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排入地表环境:(1)直接洒向地面;(2)就近排入河道;(3)通过下水道排入河道。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不当,已对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造成严重破坏,对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污染,也已成为威胁农村饮水安全新的隐患。 根据农村生活污水没有规范的集中排放设施, 农田灌溉排水影响,其具有相对浓度较低、水量大的特点,采用人工湿地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,该工艺运行费用低,生态效果好,工艺先进成熟可靠,管理简单方便,建成后容易正常运行,不成为摆设,污水处理出水效果理想。对于水质污染严重的农村城市化地区,因其市政设施相对滞后、城市污水管网不完善,污水不能集中处理,但征地相对容易,此时便可以采用人工湿地系统来进行污水处理。 人工湿地是在一定长、宽比及地面坡度的洼地中, 由土壤和基质填料混合组成填料床, 污水在床体的填料缝隙或床体的表面流动, 并在床的表面种植水生植物, 形成一个独特的“土壤—植物—微生物”生态系统。按照系统中水流方式差异,通常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( FWS) 、水平潜流人工湿地(HSF) 和垂直流人工湿地(VSF) 三种主要类型。 生态模块(多介质生态床技术)是潜流型人工湿地的改进工艺,它将毛管浸润(滤层分离)、微生物氧化、介质吸附、固定和生物提取有机结合,采用在亚表层布水的方式投配污水,将污水投配到具有一定构造和良好扩散性能的介质层中,模块中绿化根系处于该层中,由于植物根系的左右,在根系周围形成好氧—兼氧—厌氧带,利于污水中氨氮的硝化与反硝化反应的进行,另外,布水管及集水管上的通气孔也可以对模块进行有效复氧,使污水中的污染物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进行分离、降解、吸附和固定,净化水质,使污水中的能量通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逐级充分利用,以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平衡。 潜流型生物滤池 垂流式滤池 人工湿地植物选择 人工湿地没有自然湿地那样十分丰富的物种,但水田、水塘、湖泊等水域地区生长的动植物种类也很多,例如:水田中生育的植物随季节和水田的状态有所不同。在春耕之前,在水田中生长着雀枕草、野花之类,在干季则有莲花草、野菊草等生长,在湿季则有田芥、六节草等发育。在水田杂草中还有很多湿生植物,以及水豆儿、黑藻、水葫芦等水生植物,说明水田是多样的湿生、水生植物的生育地。另外, 在水田中的动物也是多样的。龙虾要在水田中度过一生,青蛙、蜻蜓等要在水田中产卵,并且是幼虫的生息场地,鹭鸟之类的水鸟要在水田中觅食。水田中还有高目鱼、田螺等生存,以及生活在叶面的半翅虫等。这些动物中有草食性动物,也有肉食性动物,水田中的多样生物组成了复杂的食物链。同样,在水塘和湖泊中也生长有大量的水生植物和各种各样的鱼类、虾、蟹、蚌等动物和微生物,为鸟类、鱼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繁衍空间,对物种保存和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。 |